勠力同心 众志成城
生命的救助,心理干预从未缺席!
为了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免疫力,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指导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专家,配合国家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中有关公众心理社会支持内容,撰写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心理自助与疏导指南》,为你的心理重筑防疫的堤坝。
以下即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心理自助与疏导指南》全书内容↓↓↓
主 编 马 辛
副主编 谢 斌 王 刚 赵旭东
编写人员(按照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陈延妍 北京师范大学
方 新 北京大学
郭 勇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
姜长青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李 强 南开大学
李 焰 清华大学
李 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李占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刘 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刘 靖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罗 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马 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马 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马建青 浙江大学
孟繁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孟祥寒 南开大学
潘伟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乔志宏 北京师范大学
邵 啸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史 杰 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
宋红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唐登华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唐利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唐永怡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王 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王鹏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西英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谢 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熊珂伟 北京师范大学
殷锦绣 北京师范大学
余涵萱 北京师范大学
张 莹 北京师范大学
张歆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赵旭东 同济大学
周秋菊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祝卓宏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前 言
庚子鼠年来临之际,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迅猛之势,降临我国。这次疫情来势汹汹,蔓延迅速,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疫情悄然发生,发展又让人猝不及防。
刚刚接到金鼠报春请柬的人们,还没来得及赴约,疫情的不速之客已经登门。
生命重于泰山!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提出明确要求。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全国打响。为生命接力,医护人员星夜驰援;与病毒赛跑,救助物资日夜兼程。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我们不惧风雨,也不畏险阻。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生命的救助,心理干预从未缺席!面对疫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担忧、焦虑、恐慌情绪肆意蔓延,侵扰着心理的堤坝,加重了疫情带来的伤害。为了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免疫力,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指导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专家,配合国家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中有关公众心理社会支持内容,撰写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心理自助与疏导指南》,为你的心理重筑防疫的堤坝。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疫情当前,需要万众一心,心手相连。疫情当前,更当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战胜疫情,守卫我们美好的家园,是这个春天的邀约,让我们用胜利去迎接鼠年明媚的春天!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2020年1月31日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突如其来,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情境,我们需要对环境威胁和挑战有一个适应过程。当人遇到严重内外环境干扰性刺激时,人体内外环境稳定性被打破,比如人的角色突然发生了变化,由普通的健康人变成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除了忍受躯体方面的痛苦之外,还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
战胜疾病不仅要靠医护人员的专业治疗,还需要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患者在治疗期间,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生理需求,同样也要了解他们心理方面的需要与诉求,以及可能引发的心理、精神问题。从而引导隔离治疗初期患者,隔离治疗期患者,发生呼吸窘迫、极度不安、表达困难的患者,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进行自我调适,积极配合治疗,帮助他们早日康复。
第一节 确诊患者的心理特征
“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应激源,再加上原有的生活工作规律被打破,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在疾病治疗的不同阶段,表现会有所不同。
一、隔离治疗初期患者
“我从来没吃过什么野味儿,身边也没有哪个人得这个什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我怎么可能是阳性?你们是不是搞错了呀!我就是被冻着了,这就是普通的感冒呀!我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感冒的呀!我告诉你们,如果你们弄错了的话,是要负责任的呀!”
“医生,我还能不能治好?……我非常害怕……我不敢睡觉,怕睡着后就醒不过来了……”
被迫隔离治疗,面对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陌生的环境,未知的结果……所有这些,对于患者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有些患者一度出现震惊,不知所措,甚至“麻木”,表情茫然,反应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整个人呆呆的。
有些患者则极力否认,认为是医生弄错了。
有些患者出现愤怒、抱怨,他们觉得自己被命运捉弄,“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一丁点小事就要吵架,甚至会把怒气无端地发到医护人员和家人身上,他们不但不配合治疗,甚至还会出现冲动毁物的行为。
有些患者表现为明显的焦虑不安。有对病毒的惧怕,有对亲人的挂念,有对治疗结果的担心,也有对死亡的恐惧。
有些患者处于悲伤、抑郁之中,他们对治疗消极,认为前途无望,整夜难以入眠。
二、隔离治疗期患者
“医生,我是不是治不好了……你们不用骗我,这个病,是要死人的……”
隔离的环境,病痛的折磨,使患者的孤独感愈加突出。患者依赖于医务人员的照料,并把恢复健康的希望托付给了医务人员,但医生护士不可能时时陪伴,这样就更加重了孤独感。
治疗期病情的波动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心理。他们会变得敏感,听到医务人员低声谈话,便疑心自己病情加重、医生在隐瞒病情,进而沉浸在恐惧中,甚至因感到治愈无望而放弃治疗;也可能出现各种猜疑,变得不信任医护人员,不配合治疗;也有些人病情稍有缓解,便盲目乐观,病情稍有恶化又难以承受。
三、发生呼吸窘迫、极度不安、表达困难的患者
Z先生是监护室里比较难护理的患者,只要是清醒着,他就不断地试图扯掉氧气面罩。但当医生来到他的床旁,握住他的手,静静地望着他时,这个三十多岁的汉子便安静了下来,那双充满恐慌的眼睛里竟然流出了眼泪。他比划着告诉医生,他不想死。
对于重症患者,特别是对于因呼吸窘迫、气管切开而难以表达的患者来说,呼吸困难会导致焦虑紧张,而焦虑又会加重呼吸困难,甚至出现濒死感、恐慌等症状,从而陷入恶性循环。除此之外,身体的痛苦、目睹病友的离去也容易使这些患者陷入悲观、绝望之中。
四、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
“医生,求求你收我住院吧,我害怕我挺不过去……也怕传染给我的孩子……她才2岁啊……”
轻症患者虽不需住院治疗,但居家隔离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并不小。因为不在医院,他们可能担心疾病突然加重却得不到救治,因而对身体状况变得异常关注,稍有不适就要去医院检查;可能因担心隔离不当传染给亲友;可能因被他人疏远而孤独无助、委屈,甚至陷入悲观、抑郁之中;可能因亲友一句不经意的话而觉得被冷落并产生病耻感;也可能怕亲人担忧而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敢表达;还可能因医院不接受自己而产生愤怒,觉得自己没有被重视;还有人觉得既然不用住院就问题不大而不遵医嘱,更有偏激者会到处游荡。
第二节 确诊患者的常见心理或精神问题
一、情绪反应
患者出现何种情绪反应及强烈程度如何,会受很多因素影响,差异很大。
焦虑是最常出现的情绪性应激反应,是人们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时所表现的紧张、恐惧、担心等情绪状态。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们的警觉水平,伴随焦虑产生的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可以提高人们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对能力,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如果过度或不恰当,就是有害的心理反应。
恐惧是一种遇到灾难时惊慌害怕、惶惶不安的情绪反应,没有信心和能力战胜危险,欲回避或逃跑。过度或持久的恐惧会对人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孤独、无助、无望等情绪状态,伴有失眠、食欲减退、性欲下降等身体不适感,严重时甚至有悲观厌世的想法。
愤怒是与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由于目标受到阻碍,自尊心受到打击,为排除阻碍或恢复自尊而引发,多伴有攻击性行为。
二、认知改变
轻度应激可以使人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增强,以适应和应对外界环境变化,这是积极的心理应激反应。但强烈的应激却会使人出现意识蒙眬、意识范围狭小,注意力受损,记忆、思维、想象力减退等负面的心理应激反应。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负面心理应激反应。
偏执:看问题狭窄、偏激、认死理,平时理智的人变得固执、钻牛角尖,蛮不讲理。也可表现为过分自我关注,注重自身感受、想法、观念等内部世界,而不是外部世界。
灾难化:表现为过度夸大应激事件的潜在和消极后果。
强迫思维:脑子里反复回想与疫情相关的事情,越想摆脱,越难以控制,导致自己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此外,还可能出现绝对化思维(非黑即白),选择性关注消极信息,敏感多疑,选择性遗忘等。
三、行为变化
伴随心理应激反应,人们的外在行为也会发生变化,这是机体为了缓冲应激带来的影响,摆脱身心紧张状态而采取的应对行为,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逃避与回避:患者可能出现逃避检查与治疗,甚至想要离开医院,摆脱隔离环境等情况。
退化与依赖:患者时时处处依靠别人的照顾而放弃自己的努力,希望获得别人的同情、支持和照顾,以减轻心理压力和痛苦。
敌对与攻击行为:患者可能出现愤怒、敌意、谩骂、憎恨或羞辱他人,也可能出现拒绝服药、拒绝治疗,拔输液管、引流管、氧气面罩等情况。
无助与自怜:患者表现为听天由命、被动的行为状态,独自哀叹,缺乏安全感和自尊心。
四、躯体症状
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可能出现更多的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如恶心、呕吐、尿频、失眠、厌食等。
以上都是在患病之后可能会出现的比较常见的反应,但如果持续出现,就会影响到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所以如果出现上述情况时,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第三节 确诊患者的心理自助与疏导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需要心理干预的确诊患者主要包括隔离治疗初期患者、隔离治疗期患者、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发生呼吸窘迫、极度不安、表达困难的患者。建议前三类患者可以积极开展自助心理干预,促进身心康复,症状严重(发生呼吸窘迫、极度不安、表达困难)的患者应当由专业精神心理医生提供辅助心理干预。
一、心理健康状况的自助监测
监测和识别自己当下的心理状况是开展自助心理干预的基础,针对可能出现的精神心理问题,需要你对自己的情绪反应进行监测、识别和评估。如果你能够主动且有效地监测和识别自己在何时、何种情境、有何种情绪反应,就能增强对自身心理状况的掌控能力。由于每个人的个性、经历、健康知识素养的不同,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所处的病程阶段不同,所以患者对心理状况进行觉察、表达的能力都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建议你对此加以注意,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监测和识别有无心理方面的问题。具体的自助方法建议如下:
1.心理监测的内容 在早、中、晚三个时间点,分别利用1~5分钟的时间,完成对情绪反应的心理监测。
2.心理监测的频率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心理监测的频率和时间。避免抱有过高的期望值来进行监测,如果无法完成目标,反而会带来挫败、抑郁、担忧等情绪,即使每周能完成1天,都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状况。建议隔离治疗期患者每周监测3~5天。
3.心理健康状况的识别与评估 在《心理健康状况自助监测表(患者版)》中找到你能够监测到的具体反应,如果表中并未涉及的反应,也可以自行添加;和医生、同病房的患者、亲友等交流,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识别。从0到100对自己的情绪反应进行主观评分,0表示没有或者很轻微,100表示非常严重,已经是自己认为最严重的情况,评分没有对错之分,根据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行评分,每个人可能并不相同,这都是正常的。
举例如下:
二、心理健康状况的自助应对
1.正视疫情信息 理性、客观认识疫情的信息,可以帮助稳定你的情绪状态,避免因片面、不实、情绪化的疫情信息引起情绪的波动。
(1)回顾自己近1天内接触到的疫情信息,是否关注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危重症病例比例、死亡率、治愈率,死亡或危重病例的躯体状况,治愈患者的躯体状况。
(2)回顾自己近1天内接触到的疫情信息,是否关注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具体危害,对夸大风险、渲染威胁的信息保持一定的质疑,将接收到的信息与国家媒体、医生宣传的信息进行对比。
2.适度活动、情绪宣泄 尽管你的生活空间受到了限制,但你仍然需要通过安排一些活动来获得对生活的掌控和愉悦的感受。当你悲伤、低落时,或者因为恐慌而时刻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和自己病情的变化时,就需要通过安排更加丰富的活动来防止情绪的进一步恶化,这也可以改变消极的情绪。
(1)回顾自己近期的日常生活,是否存在活动较少的情况,比如:每天卧床时间多于8小时(特殊的医疗要求除外),活动次数少于3次,长时间看手机等,这时可以安排比如每天走2000步、打太极拳或八段锦、完成三项家务、读书、听音乐等活动。
(2)如果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变化时,就需要寻找合理的途径宣泄情绪,允许自己表达脆弱。可以每天用5~10分钟,将当下脑子里的想法和感受写下来;给家人、朋友发微信、语音、视频倾诉;听喜欢的音乐、画画等,如果感到难过、悲伤、绝望,也要允许自己通过哭泣的方式来抚慰心灵。
3.营造安全感 尽管疫情依然很严峻,存在很多未知的风险,但是通过积极关注,可以帮助自己重建安全感,可以更有力量地面对与疾病的这场“战斗”,缓解疾病带给自己的心理压力。
(1)第一步:当你被隔离在家或者住院的时候,可以尝试观察和关注所处环境中能够带给你安全感的信息,比如:严格防控的住院环境、积极响应的医护人员、自己实施的防护措施、国家和社会对疫病治疗的物质支持、症状所得到的部分改善、心理压力的减轻。
(2)第二步:重复告知自己这些已经找到客观存在的安全信息,不断地暗示能够调整我们灾难化、绝对化的消极认知。
(3)第三步:注意体会当自己完成前面两个步骤的时候,自己体会到的安全感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很轻微的,也可能是强烈的。
4.保持放松 如果你想使自己保持平静,请使用简单的方式,例如:深呼吸,从1数到4,然后缓慢地呼出气。正念冥想被证实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促进康复。手机里有关于冥想的APP,可以每天花点时间练习,回到当下,关注呼吸,将注意力锚定在腹部、鼻腔,或者双脚与地面的接触,进行自然而缓慢的腹式呼吸,疏解压力,改善情绪。
具体的步骤:
(1)第一步:合上双眼,用一个舒服的姿势平躺或者坐着,轻轻闭上嘴,用鼻子缓缓吸气,心里默念“吸”。吸气的时候不要让胸部感到过度的扩张和压力。
(2)第二步:用鼻子缓缓的呼气,心里默念“呼”,呼气的过程不宜过快。
(3)第三步:在反复的呼吸过程中,尝试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面,感受气流与鼻腔之间摩擦的感觉、鼻腔内温度的变化。
(4)第四步:重复前三步,保持5~15分钟,如果这个过程中注意力无法一直集中到呼吸上,这是很正常的,不必为此勉强或自责。
5.接纳心理反应 人们对于突如其来的未知会感到焦虑、恐惧、愤怒、无助等,甚至有的人会出现心慌、头昏、胸闷、出汗、颤抖等生理反应,这些都是人们面对重大危机事件时的正常心理反应。当你开始尝试监测和识别自己心理反应的时候,尝试着接纳自己的情绪、生理反应,允许这些反应的出现,而不是否认和排斥。接纳当下发生的一切,积极的改变自然就会发生。如果急于摆脱自己的焦虑,比如:要求医生重新检查,反复上网查阅资料,反复的洗手和清洁,甚至酗酒或者抽烟,虽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暂时的“安定”,但无助于真实地改善焦虑的情绪,反而容易形成“依赖”,建议当你出现了焦虑情绪的时候,可以选择耐受这种焦虑,并等待其自然的平复,当反复耐受焦虑之后,同样的情境诱发的焦虑水平就会减轻。此外,也可以选择采用放松技术来缓解焦虑。
6.保持人际联系、激发内在力量 虽然接受治疗时,被隔离在有限的空间内,但是内心要和外界保持连接。
(1)回顾自己近期与亲友的联系频率,是否少于每天1次。建议每天至少保持1次与家人或朋友打电话或发微信,从他们那里获取支持,汲取温暖和力量,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即使是5分钟的问候,也有支持的作用。
(2)回想自己以往是否遇到过类似的困境或挑战。思考当时是如何成功应对的,是否有一些策略可以应用到现在,调动内在资源,增进积极情绪,提升心理弹性。
三、心理干预
如果监测到自己的心理状况持续恶化,如严重的失眠、焦虑、抑郁等,而且无法通过自我调适得到改善和缓解,可以尽快向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如果经过专业心理评估,需要转诊者,应及时进行精神科干预,必要时进行精神科药物治疗。
(王刚 李占江 姜长青 刘竞李颖 孟繁强 王鹏翀)
疑似患者是指出现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非常相似的临床表现的患者,例如:发热、乏力、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畏寒、气促等,但尚未进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人群。
疑似患者在等待确诊的日子里,一方面是身体不适,另一方面是巨大的不确定感和恐惧感,甚至出现一系列的精神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恐惧、失眠、噩梦、悲伤绝望、敏感多疑,甚至烦躁易怒、攻击性很强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战中,疑似患者在承受身体痛苦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未知恐惧。
第一节 疑似患者的心理特征
45岁的W女士10天前曾到疫区出差2天,近2天开始出现乏力、咳嗽,体温38℃。W女士变得焦虑恐惧,担心自己得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不断地刷手机、刷微博,在网上搜索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医学信息,尝试自我诊断,结果越查越害怕,越看越担心,即便关掉电脑躺在床上也难以自拔地继续用手机浏览相关文章。隔天早上,她开始犹豫去不去医院,一方面害怕医生会将自己隔离,也担心如果自己得的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去了医院反而会被传染。此外,又担心如果自己得的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万一传染给家人怎么办?感觉自己是在作孽。犹豫再三,W女士独自来到医院,医院了解了W女士的情况后将其留院观察隔离。在等待确诊的留院观察期间,W女士夜不能寐,“我究竟是不是得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念头一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多次不断地找医生询问何时有化验结果;不断地回忆去疫区出差的点点滴滴,焦虑恐惧,坐卧难安,隔几分钟就拿出手机来看一看,甚至想不如死了一了百了。一阵一阵地感到心慌,胸闷气短,咳嗽加剧。
疑似患者,虽然尚未被确诊患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但心理和生理上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以下几个方面最为明显:
一、不确定感
与确诊患者相比,不确定感是疑似患者的最大心理特征。尽管确诊患者、患者家属、医护工作者等都会有这种感觉,比如:能不能康复、会不会有后遗症、疫情会如何演变等,但疑似患者因为有自身是否已被感染这个悬念,所以不确定感几乎是最强烈的,而强烈的不确定感会让患者感到巨大的焦虑和恐惧——对生命安全的焦虑,对死亡的恐惧等。
人们无法接受自己的健康状况摇摆于正常与危险之间,需要急切地寻求某种确定性的答案,从而出现强迫性的搜索行为,患者常常会寻找和渴求任何看似确定的信息,又不断地怀疑信息的正确性,从而导致焦虑感增强。
不确定感会让所有的感受都被蒙上焦虑的色彩,让人变得敏感多疑、犹豫。
二、恐惧与灾难化认知
面对健康的危险和生命的不确定,我们的生存本能会让我们感到恐惧害怕,甚至愤怒。一方面我们需要去接纳我们的焦虑恐惧和愤怒,这些情绪是我们在面对压力/危险时的正常反应,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警觉水平,有利于我们个体的生存和创造。另一方面,焦虑、恐惧会被我们很多不由自主地闯入性灾难化想法加剧和放大,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很多时候我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淹没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相关的信息激流中,刷着微博,看着朋友圈,隔几分钟就拿出手机来看一看,越看越担心,越看越害怕,特别是社交媒体上带有情绪的、个人化的消息,使我们产生了巨大的恐惧感和无力感,甚至对他人或社会感到愤怒。
三、恐惧与躯体反应
尤其当我们出现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时,灾难化想法就变得更加真实,对死亡感到恐惧,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后悔———“我被传染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了,我会不会死?我的家人怎么办?他们也被我传染了,我自作孽不可活”等,焦虑恐惧情绪将会激活我们的交感神经系统,可能促使我们的原有症状加重,甚至出现新的症状:心慌、胸闷气短、便秘、尿频等。此时,我们的焦虑恐惧会被无限放大,从而陷入焦虑恐惧的恶性循环中。
第二节 疑似患者的常见心理或精神问题
疑似患者面临在被告知病情时,往往会经历艰难的心理应对过程,在确诊前会出现焦虑、恐惧、烦躁、愤怒、悲伤绝望、攻击、被动攻击、麻木等心理行为反应,这是我们在面对危险或压力时的正常心理反应过程。在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模型下,基于不同的人格特点、应对方式及心理防御机制、社会支持资源的利用、情绪状态、认知特点,不同的人会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出现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严重者有可能出现一系列的心理或精神问题。下面就此进行介绍,以帮助疑似患者及时察觉自身精神心理状态,提示自己及时调适心态,或及时寻求精神心理专业人员帮助。
一、急性应激反应
应激是指个体针对意识到的重大变化或威胁而产生的身心整体性调适反应,虽然尚未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但疑似相对来讲存在较大的感染风险,对于一些个体同样称得上是一种应激。人类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每个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经历类似的应激反应,但程度有可能不同。
1.轻度应激反应 表现为轻度的情绪、认知和躯体症状,例如:紧张、焦虑、食欲差、腹泻、尿频、出汗、坐立不安、失眠等,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疑似患者仍可作出理智的就医和应对措施、配合治疗。
2.中度应激反应 可持续数小时,并明显影响人的躯体、情感和认知功能。离开险情现场一周内症状会消失。可观察到的症状有:生家人的气、在家易激惹、情绪紧张、缺乏工作动力等。此时患者需要积极地调节心态或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帮助。
3.重度应激反应 严重影响工作和个人职责的完成,有可能出现一系列的精神病性症状,此时需尽早进行精神科的治疗,以免病情迁延。
二、焦虑、强迫、疑病状态
在疑似病情的影响下,患者可能出现明显的焦虑、恐惧等症状,具体表现如下:
1.急性焦虑发作 这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表现为严重的窒息感、濒死感和精神失控感。疑似患者可能出现突发的紧张、胸闷、心慌、濒死感等表现,此症状往往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为几分钟到半小时。
2.慢性焦虑 以慢性持续的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显著紧张不安和担心,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疑似患者可能会担心各种事情和糟糕的结果,比如:可能会设想自己患病后的各种糟糕结果,感到惶惶不可终日。
3.强迫症状 疑似患者因担心患病或影响他人,有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强迫症状,如怕脏、反复思考、反复清洗等。
4.疑病症状 在疑似患者中可能有一部分经检验结果为阴性,但患者仍担心或相信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而反复就医检查,尽管经反复医学检查显示阴性且医生给予没有相应疾病的医学解释,也不能打消其顾虑。
上述情况严重时,应及时寻求精神心理科干预。
三、各类严重精神病性症状